每個媽媽都需要MeTime! table.MsoNormalTable {font-size:10.0pt;font-family:"Times New Roman";}每個媽媽都需要MeTime! 康健雜誌 2010/05/10【文∕王梅】   壓力管理專家露絲賴德蕾(Deborah Roth Ledley)觀察,女性常說:「我這樣做會忽略小孩」、「如果我不在,情況會四分五裂」;但真相是,當妳暫停、放下並且抽離,妳會發現「即使少了妳,世界照常運轉,每個人依舊活得很好」。   不管在職場,還是家裡,女性總是比男性更容易操心,承受更大的壓力。美國心理學會(APA)調查發現,譬如面對失業與裁員風潮,女性焦慮的比例平均比男性高出25%。造成女性壓力過大最主要的癥結,「認為必須對周圍許多人負責任」,而且這些受訪女性大都自認沒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這些壓力。   有一個鼓吹維持平衡生活的網站「反制競爭激烈」(Rat Race Rebellion)曾經詢問女性網友,「為什麼總是做了過多的承諾」、「為什麼不能拒絕提供好處給別人」,排名首要的理由是「我不希望傷害別人的感 覺」、「別人可能會對我生氣」;排名第二的是「他們表現出對我的信任,使我不能丟下不管」。   壓力管理專家露絲賴德蕾(Deborah Roth Ledley)觀察,女性常說「我這樣做會忽略小孩」、「如果我不在,情況會四分五裂」;但真相是,當妳暫停、放下並且抽離,妳會發現「即使少了妳,世界照常運轉,每個人依舊活得很好」。   壓力過大,容易危害健康。主持德州大學「大腦健康中心」的查普曼(Sandra Chapman)教授指出,壓力會導致體內分泌可體松,造成體重上升與心臟疾病;此外,壓力也會演變為失智,「可體松這種毒素對腦部特別具有殺傷力,會讓人記憶力衰退與注意力減低,」查普曼警告。   一旦發現自己身陷重重壓力之中,實在很想掙脫,這時候絕不是把更多的事情塞進每天忙碌的行程表,而是需要拿出一些「壯士斷腕」的勇氣,找出暫時停止、斷絕外務的「獨處時間」(Me Time),好好沈澱與照顧疲憊的身心,才能頭腦清楚地決定接下來該怎麼走。   專家提出女性找到Me Time的10個方法: 一、  留一點空檔給自己:可從日常生活做起。譬如,每天晚上關掉手機,即使20分鐘也好;有些電話和電子郵件不必急著馬上回覆。「沒有道理妳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,不管妳手邊的事有多麼重要,甚至照顧生病的家人,妳都需要時間再充電,」專家異口同聲指出。   檢視妳的時間表,留出一些空檔安排自己想做的事,並讓家人知道這些時間妳是保留給自己。家人需要的是保持最佳狀態、活力十足的妳,而不是滿面倦容、毫無生機的老媽子。   美國在2000年曾經發表了一份頗具指標性的研究報告「問問孩子(Ask The Children)」,發現一個極有趣的現象,許多父母因好房網無法多撥出時間陪孩子,普遍心懷內疚,但當研究人員詢問1000名兒童「最期許父母的一件事」,答案竟然不是多陪陪他們,而是希望父母「不要那麼累」、「減少壓力」。 二、  放棄罪惡感:當妳想花點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,難免會有人批評妳「自私自利」,不管是嫉妒還是惡意攻擊,忽視負面的話,不必理會他們,更不要放在心上,妳該對自己以及愛妳的人負責,而不是對 其他阿里不搭、不相干的人負責。 三、  找到啦啦隊:當妳決定採取行動改變,妳的伴侶、家人不光是站在場邊觀看而已,妳需要他們的贊成票,變成妳的啦啦隊,甚至於和妳一起行動的夥伴。妳要讓他們了解,因為妳的改變,收穫不只是影響妳,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「好處」,利己利人。當他們發現妳變得更開心、更有耐心、更有能量,一定樂見於「妳懂得把自己照顧好」。 四、  學習說「不」:很多女性很難開口拒絕別人,但妳答應得愈多,給得愈多,別人反而愈不把妳當成一回事,甚至對妳予取予求、任意使喚。當別人要求妳「做這、做那」,不必有求必應,你可以改口說「已經安排了別的事」。 五、  不要求完美:沒有人是萬能的,認清自己的極限,不必搾乾全部的能量,想做一百分媽媽只會讓妳更了無生趣。有些事實在沒興趣或超過負荷,譬如燒飯洗衣、教小孩功課,乾脆假手他人代勞,或分配給家人輪流負責。少做這些事並不會讓妳變成「壞媽媽」,況且,妳的功能不是做家裡的「傭人」,而是當家人的「精神守護者」。   台灣知名的認知神經學者、中央大學教授洪蘭,一年到頭演講邀約無數,她也寫書、做研究,還要為人妻、母、媳婦、女兒....。有人好奇她究竟是有什麼法子,可以身兼多職,她坦然回說,因為她放掉很不會做家事的這一塊。有一位朋友在過年時突然造訪,把她的家逛了一圈之後,忍不住說道:「妳家真的很髒!」洪蘭一點也不為意,反而常當成笑話轉述。 六、  不把孩子當「空桶」:孩子不是空無一物的容器,父母沒有責任要把他們全部填滿,而應把孩子視為單獨的個體,並非大人的附屬品,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。   成長急不來,要給孩子留白的時間咀嚼、反省、消化、吸收,而不是硬強塞給他們「妳自認為好的」。左一個「我這樣是為你好」,右一個「你不這樣會吃虧」,只是蒙蔽他自我判斷的能力。   《玻璃城堡》作者沃爾斯的母親擁有教師資格,卻醉心於繪畫創作,完全不干涉操心小孩;不在乎他們上學有沒有遲到、功課有沒有做完;也不會因為孩子玩泥巴弄得全身髒兮兮或跌倒受傷而大驚小怪;小孩哭了不理不睬,理由是「不讓負面的行為受到正面的強化」。   沃爾斯在《玻璃城堡》中回憶,「順其自然」是母親最重要的信念之一,即使帶著子女餐風澎湖民宿露宿,也不以為意。她的母親總是說,「小時候吃點苦很好,可以令身體和靈魂對痛苦免疫。」 七、  用減法教育:很多小孩的行程表不輸給企業大老闆,才藝課、補習班,從早到晚四處趕場,弄得大人、小孩叫苦連天。不如減少孩子在外到處奔波,而把這些時間拿來做親子溝通,共同做一些有趣的事,散步、打球、聊天、看電影。   換一個角度想,每個孩子都學鋼琴、電腦、畫畫、作文,努力想要讓他們樣樣不輸人,結果大家會的東西都一樣,反而變得平庸化,喪失原本的自我特質。   所謂的減法教育,意思是指放心、放下,但不放棄。放下對孩子成績名次的要求,放心讓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去決定快慢,不放棄他自有能力找到未來的方向。讓孩子回到原點,放了他一馬,也等於放了妳自己一馬。 八、  儘早學會做「甩手父母」:如果不想養出「不孝」的子女很簡單,就是不要把自己變成「孝子」、「孝女」。凡是屬於孩子的事,狠心交由他們自己去跌撞摸索,不必事事張羅代勞,也不必急著去幫他們一把。24小時隨侍在側的母親,孩子不是把妳當成用過即丟的衛生紙,就是呼之即來、揮之即去的寵物,或者黏身不放、令人厭煩的乞丐。   女作家郜瑩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經驗,「妳的價值不是保姆,也不是銀行提款機。」當孩子愈來愈大,母親要逐漸退居為備胎,做一盞提供照明的燈,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選擇要走的路。 九、  請配偶幫忙:妳不是家裡的「唯一」,妳的另一半或許常常被妳忽略,他們也能發揮功能,但妳包攬了全部大小事,使他們缺乏表現的機會。   太太總是把另一半當成教養殺手,認為他們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,但妳要尊重配偶管教的風格,而不是依照妳的方式,而且請另一半代勞也可以增進父親與孩子的親子互動,孩子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。 十、  看到「自己」的存在:每天至少做一件讓自己快樂並且跟別人無關的事,純粹只為取悅自己。女性常常只看到別人的「需要」,並當成是自己的「需要」,陷在做「 好女人」的魔咒裡,長時間把精力放在孩子和家人身上,結果卻變成沒有自處能力,即使把時間空出來,卻不知道該做什麼。   謝文宜提醒女性朋友,不妨回頭檢視過去的「未竟之志」,畫畫、旅行、學習樂器,或者簡單如泡澡、按摩、散步、開車兜風....,一件一件去嘗試。把未竟之志當成線索,讓妳重新回味擅長什麼,找出優點。只要花一點點心思,總會發現喜歡做的事。   謝文宜從旁觀察,很多女性一旦有機會重溫舊夢,往往眼角濕潤,心有所感,「那個當年心懷浪漫夢想的女孩又復活了!」 名人專訪:張淑芬(台積電董事長夫人) 媽媽要學會當「一盒面紙」   談起媽媽經我是有資深經驗的,因為我很年輕就做了媽媽。現在我的兩租屋個女兒分別已40歲、44歲,三個孫子也都逐漸長大,所以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外婆、當個媽媽的媽媽。比如孫子誤吞珠包上的珠子,我會勸女兒,嚴正地訓誡一頓就好,不要叨唸太多次。   我覺得不同階段,媽媽應有不同做法。兩個女兒還小時,我們住在國外,我嚴格規定她們回家只能講中文,希望她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;小學與初中都規定她們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;到別人家裡一定要循規蹈矩。童年是塑造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,媽媽的教養必須規矩嚴明。   另一方面,我也很保護女兒。曾經在她們小學時,有白人小孩蔑稱女兒是chink(中國佬),我立刻找來那孩子,要求他跟女兒道歉,並且要他知道以後不能再犯。女兒一直不願我這麼做,她很擔心日後在學校裡的人際關係。我想,當時我大概是個很強悍的媽媽吧。 年齡不同,媽媽的智慧不同   當她們進入青春期,我就不再那麼強勢地保護了,我其實知道她們開始隱瞞一些事不讓我知道,我難免感到失落、傷心。但我也不說穿,因為我覺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不是附屬於我的財產。當她們慢慢長大了,我尊重她們脫掉對我的依賴,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。我很自知地收斂自己,慢慢放手,以稍遠的距離,靜靜守護她們。   隨著她們更加成長,我更是扮演「一盒面紙」的角色,平時自在地處於角落,一定需要我時才隨手一抽,我就飛快地去到她們身邊,與她們站在一起。   有一年夏令營,警察打電話要我去領回女兒,因為她們一群人聚在房舍裡大聲喧嘩,鄰居不堪其擾報警處理,所幸她們沒有喝酒、吸毒或涉及任何違法事件。當時女兒還跟警察說,我媽咪不會像別人的媽媽們匆忙趕來,她會擦好口紅再出門,果然我是化好妝才去領她們回來。我很冷靜,因為我知道她們會從這次事件裡學到教訓,所以事後我也沒跟她們的爸爸(我的前夫)提及。   其實不論孩子幾歲,媽媽都像一個等待的港口,隨時容許漂泊的船回港休息。每一個世代成長的空間、時間與資訊來源不同,所以媽媽無需為此感到苦惱,把自己的心境提昇起來,就不會有太多掛礙。等小孩長大,回頭一看,就會明白這樣的過程。孩子長成的葉子不是母樹的影子,他有天生的自我本質,會長成屬於他自己的樣子。 減少對孩子的牽掛,增加對老伴的相依   逐漸的,女兒們結婚生子,有了自己的生活,我減少對她們的牽掛,而增加對我先生(張忠謀)的牽腸掛肚。以我們的年紀而言,老來相伴真有一種相依為命的珍惜感,以這種感覺一起生活,偶有意見不同而產生磨擦時,我就會當下轉念,當作是疼愛孫子般的心情,看他可愛都來不及了,還有什麼好計較呢?感恩他還可以讓我又好氣又好笑。   把自己縮小,火氣就大不起來,轉念非常重要,可以把不愉快轉成開心。有時我先生下班回租屋網家了,飯菜擺在眼前他卻吃得心不在焉,跟他說話,十分鐘後他才回答。知道他腦子還留在辦公室裡,我會輕輕問他:「你的心回來了沒啊?」他會說:「還沒」,他曉得我在問什麼。心疼一個人,就不會去計較、抱怨或嗔怪他,幫他把思緒拉回來就好了。   我認為每個人都要學會轉念,也盡量讓自己每一天都有一個時刻完全屬於自己,打坐也好,或只是靜靜坐著也罷,讓自己的心沈澱一下。在我未與先生結婚前,我每年都會前往尼泊爾的波拿大塔三星期,天天聽鐘聲,逍遙自在,那就是一種有如回到心靈之家的自我沈澱。   現在我經常畫畫,畫畫對我的影響頗大,增加我對自己的認識。因為自小被教導要坐有坐相、站有站相,難免覺得有拘束的框架。畫畫讓我從老師的教導裡,跳脫出來,畫自己內心抽象的思維,我這才發現,啊,原來自己的某個層面是如此充滿「野性」。 把自己放到社會,做公益樂分享   現在的我有了改變。以前日子過得鬆散,比較關心自己,有一次與法鼓山聖嚴師父一起參加座談,聽到師父提倡新六倫與心靈環保以廣度眾生,我還是把著眼點放在自己,認為一切從自己做起就好。直到我參加了法鼓山的「菁英禪三」。   第一天晚上聖嚴師父來為我們開示,那時他正處於洗腎時期。第二天下午,我遠遠看到有個衰老病弱的老人坐在門邊陪我們上課,我突然發現那正是師父,他洗完腎又回來了,即使那麼不舒服還在關心我們。   當他起身離開禪堂,我追出去目送他,對著他的背影不斷流淚,心裡承諾:「我願意」,我發願從此做一顆小小的種子,走入社會,把快樂散播出去。現在我透過出書,與人分享我對人生的想法與經驗。   今年我擔任台積電志工社社長。八八水災後,我們的志工團隊協助96個受災學校恢復校園,也讓孩子們繼續有營養午餐。由於達賴喇嘛曾叮囑我「要用智慧的心走慈悲的路」,所以我們的志工團隊還教導村人架設網站、做產品包裝行銷,學會以自己的能力站起來。   我是容易暈車的人,有一次去阿里山探訪受災居民,又暈又吐,最後一公里路我只好下車步行,但當村民看到我時,不覺得我有任何不適,因他們說我看起來很開心、神情很好。我想,心情平靜是很重要的,平靜為我們打開一切的力量,去應付一切事情的發生,讓自己面對自己思考,過開心的人生。上天發給每個人不同的牌,重要的不是我們拿到什麼牌,而是我們如何去打這副牌。從自我的提昇,到做公益、樂分享,每一個時刻,都在打造自己,形成一個樂觀、開朗並且終身學習的自己。(李瑟、林芝安 採訪整理) 【《康健雜誌》5月號;訂閱天下群雜 誌知識庫】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59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vcngn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